您目前所在位置:无忧助孕助孕网 > 西安供卵代生流程 >

关键是怎么让中产阶级养三胎

未知 2022-08-19 928

2009年,陈家文已经37岁了,但是一直打着光棍,55岁的母亲杨发莲非常的着急,为此还为儿子安排了好几次相亲。

可是陈家文却一直不满意,并且有意推掉母亲安排的相亲。

就在父母对他的婚姻大事几乎绝望的时候,陈家文却表示自己有女朋友了。

母亲一听,天大的好事啊,自己的儿子终于开窍了,想着为陈家传宗接代了。

可是在听到儿子说出女朋友的年纪之后,母亲却再次陷入绝望。

陈家文表示,自己的女朋友比自己大20几岁,比母亲还要大三岁。

母亲一听还以为自己的儿子在开玩笑呐,结果看到一脸严肃的儿子,发现这件事情好像是真的。

比自己还大三岁的女朋友,杨发莲想都不敢想。

当儿子提出要结婚的时候,母亲更是用着无奈的语气打趣道:

“别人家听到要笑话我们家的啊,比我还大三岁,那是她叫我妈妈呐,还是我叫她姐姐?”>

面对母亲的拒绝,陈家文却表示,二人是真心相爱的。

01 58岁的女朋友>

原来在2008年,陈家文外出打工,遇到了丈夫早逝,但是子女已经成家的庞红琼。

再后来听到了庞红琼的不幸遭遇之后,陈家文非常的同情,而陈家文的老实憨厚也打动了庞红琼的心。

在之后的工作中,二人日久生情,并没有因为年纪差距过大而产生隔阂。

就这样,之后陈家文与庞红琼同居到了一起。

与庞红琼走到一起之后,陈家文也觉得该给庞红琼一个家,于是陈家文决定,带着这位比母亲还要大的女朋友先回家见见父母。

然而第一次去的时候,却被母亲赶了出来。

母亲心中一直有隔阂,那就是这位“儿媳”比自己的儿子都还要大20岁,而且比自己还要大三岁。

在农村,被别人家听到之后,这是要被戳脊梁骨的啊。

除此之外,就算自己同意了儿子与这个女人结婚,婚后的称呼也成为了一大阻碍,

难道真的各论各的,庞红琼叫自己“妈妈”,自己叫她“姐姐”吗?>

这种明显乱了辈分。

除此之外,杨发莲还有自己的顾虑,那就是儿子在带庞红琼回来之前说庞红琼怀了自己的骨肉,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母亲更加觉得荒谬。

比自己都要大好几岁,竟然能怀孕,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母亲认定庞红琼不能生育,之所以说自己怀孕了,可能就是想找个依靠,先结婚再说。

母亲态度坚决,不允许儿子与这个58岁的女人来往,父亲一直沉默寡欲,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看得出来,他是站在目前这一边的。

母亲与“儿媳”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02 母亲与“儿媳”的协议>

在母亲坚决的态度之下,陈家文暂时带着女朋友去了之前的地方生活,但是心里一直在谋划着一定要带女朋友回家,让父母同意二人的婚事。

第二次,庞红琼打扮得干干净净,在陈家文的带领下,再一次地来到了陈家。

还没进门口,庞红琼看着走出门外的杨发莲就喊了一声“妈”。

然而看到庞红琼之后,杨发莲的脸色一下子塌了下来,最终生气地说到:不是不让你来吗。

儿子陈发文,并没有理睬母亲,而是拉着庞红琼让她对着父亲喊“爸”。

庞红琼刚喊出爸,却被母亲杨发莲伸手拦住了。

母亲推着二人,把二人往门口赶。

婚姻得不到父母的认同与祝福,大家都认为,陈家文与庞红琼的爱情可能就到此结束了。

就在庞红琼与陈家文心灰意冷的时候,母亲杨发莲却主动提出要与庞红琼单独谈一谈。

二人走进了屋子,关上了门,过了十余分钟之后,母亲拉着庞红琼的手走了出来,将庞红琼的手交到了儿子的手里。

原来母亲竟然同意了儿子与庞红琼结婚,父亲看到妻子都同意了,也就没有多家阻拦。

至于母亲为何态度来了180度大反转,二人在屋子里达成了什么协议,外人不得而知。

2009年6月17日,陈家文与庞红琼在镇上的一个捡漏照相馆照了一张结婚照。

之后二人来到民政局,看着二人的身份证,工作人员都有点震惊,怀疑二人是不是搞什么猫腻,周边的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凑过来围观。

当工作人员问到陈家文:

“你愿不愿娶她为妻?”>

陈家文说:

“愿意,我会好好对她,她岁数都大了一二十岁,我肯定会好好对她嘛”。>

工作人员又问庞红琼愿不愿意嫁给陈家文,

庞红琼笑着回答说:

“愿意”。>

之后工作人员祝福陈家文与庞红琼白头到老,二人拿着结婚证,开开心心地走出了民政局。

结婚之后,庞红琼搬进了陈家生活。

但是搬进来之后,庞红琼却有了奇怪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也被母亲杨发莲看在眼里,杨发莲发现,自己的这个“儿媳”开始变得嗜睡,而且经常呕吐,到了吃饭时间,似乎呕吐的更加强烈。

作为过来人,杨发莲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儿媳好像是怀孕了。

可是一想到庞红琼已经58岁了,比自己年纪都大,怎么还有可能怀孕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杨发莲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儿子。

这个时候,陈家文则告诉了母亲一个好消息。

原来在结婚之前,陈家文就与庞红琼商议,做试管婴儿,之后二人在医院进行了试管婴儿手术,没想到,这一次竟然成功了。

杨发莲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的开心,但是陈父却一直表示质疑,都这么大年纪了,即使做手术,再怀上那不是天方夜谭吗?

但是杨发莲还没有高兴几天,儿子陈家文则表示要带着妻子去城里生活。

母亲当然不愿意,然而陈家文却在一日带着妻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与家里断了联系。

也是从陈家文带着妻子搬出家之后,杨母却开始怀疑儿媳怀孕的真实性,明明家里有人照顾,为什么非得跑到城里去生活呢?

而离开之前,陈家文也没有留下任何言语,母亲感觉到,儿子他们有事情瞒着自己。

03 真假怀孕>

儿子搬出去两个月一直杳无音讯,无奈杨发莲最后求助到了记者。

于是在记者的帮助下,想出了一个办法,让邻居大爷以帮忙给陈家文带东西为借口,约陈家文出来。

之后陈家文果然按照约定时间,来到了地点,父亲大步上前,虽然已经60来岁的年纪,但还是一只手就把瘦弱的陈家文拎到了一旁。

母亲质问陈家文为什么要搬出来,怀孕的儿媳现在在哪里。

陈家文带着父母来到了居住的家里,母亲看到了二人的出租屋里面,真的有婴儿用品,想来儿媳是真的怀孕了。

但是怀孕才三个月的儿媳妇竟然不在家,在杨发莲的质问下,老实的陈家文还是说出了妻子现在正在超市上班。

结果父母来到超市,看到了震惊的一幕,才怀孕三个月的儿媳妇,正在搬着东西,丝毫不像是怀孕三个月的孕妇。

母亲赶忙上去拉起儿媳,并且执意要带怀孕的儿媳回家,嘴里更是严厉地呵斥自己的儿子,表示才怀孕三个月,是非常容易流产的。

然而庞红琼却坐在了箱子上,任凭母亲怎么拉扯也不愿意回家,儿子也上前拉开了母亲的手,就是不愿意让母亲带走妻子。

母亲怒骂儿子:

“你

像个

做丈夫的样子吗?你

像个

做老公的样子吗?自己不去赚钱,让老婆出来赚钱,像什么样子,老婆现在还怀孕,很容易流产的”。

>

陈家文低头不语,但是双手还是没从母亲的手臂上拿开。

母亲再一次怀疑,儿媳到底有没有怀孕?

而当记者问到问到陈家文与庞红琼二人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在一起的,为什么不找个年纪相仿的,还有到底有没有怀孕?>

陈家文表示,自己对庞红琼是真心的,庞红琼体贴,还会照顾人,虽然与她在一起经常被外人嘲笑,虽然有压力,但是自己是真的喜欢她。

关键是怎么让中产阶级养三胎

至于为什么没有找一个年龄相仿的,陈家文则非常实诚地表示,自己没有本事,也没有钱,年纪相仿的人看不上自己,现在庞红琼对自己好,自己也非常愿意和她在一起。

至于有没有怀孕,庞红琼与陈家文坚定地说,二人是在市里的医院做的试管婴儿,并且已经成功怀上了。

但是当父母提出带庞红琼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夫妻二人却极力地拒绝。

带着疑问,陈家文父母跑遍了医院,却得到了整个市都没有哪家医院有做试管婴儿的能力。

陈家文与庞红琼显然撒谎了。

这个时候,庞红琼说出了二人“假怀孕”的真相。

03 与母亲的协议>

原来,就在陈家文第二次带着58岁的庞红琼回家之后,母亲与庞红琼在屋子里二人达成了协议。

那就是母亲同意二人结婚,但是婚后一定要为自己生个孙子,如果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以后还是会逼着二人离婚的。

庞红琼因为想和陈家文在一起,于是答应了这个协议。

后来二人顺利结婚了,但是母亲想抱孙子的想法一直都在。

然而陈家文也知道自己妻子58岁,再怀孕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然而结婚之后,每天晚上,窗户外都会出现一个身影,而这个身影正是母亲杨发莲。

庞红琼也感觉到了母亲想抱孙子的急切。

除此之外,杨发莲更是经常让庞红琼喝下一碗黑乎乎的东西。

而这碗东西里面,竟然是杨发莲从送子观音那里求来的香灰水。

也正是因为母亲抱孙子的心切,让庞红琼与陈家文压力倍增,之后相处了一招“试管婴儿”的谎言,这才勉强骗过了母亲。

而后来,为了不让这个谎言被识破,陈家文才会提出带着妻子去城里生活,并且没有留下地址一走了之。

对于儿媳的这个说法, 杨发莲也表示,自己明知道儿媳比自己儿子大20多岁,也知道这个年纪几乎不能够生孩子了,而自己与儿媳的这个协议,就是为了让庞红琼自己知难而退。

自己出这个协议就是为了刁难一下儿子与庞红琼。

只是没有想到,后来庞红琼的种种迹象让自己误以为真的“怀孕”了。

只不过后来“怀孕”的谎言也被识破了。

而对于这个“谎言”,父母也将矛头对准了庞红琼,认为是她带坏了儿子,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儿子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是心地善良,是根本不会想出这种馊主意的。

那么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位已经58岁,比自己还要大3岁的女人。

结果陈家文表示,方法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为的就是先过了父母这一关,然后把结婚证拿到手。

之后再领养一个孩子,这样做得天衣无缝,父母也满足了当爷爷奶奶的心愿,而当天桌子上的婴儿用品,正是陈家文为了抱养孩子所着的准备。

只是没想到,还是被母亲给察觉了。

现场的调解不欢而散。

之后为了讨好母亲,陈家文带着妻子去商场买了一件衣服。

然而这一次,则是被母亲严厉地骂出了家门,而庞红琼也表示,这样的日子还是不要过了,于是搭乘摩托来到了自己的儿女家。

而失去了妻子的陈家文,一个近40岁的大男人,躺在床上嚎啕大哭,就连母亲拿来的相亲对象照片也看都不看一眼就扔在了地上。

之后一个星期,陈家文茶饭不思,同时陈家文也表示,自己是一定不会离婚的。

在记者的协调下,一家人还是坐在了一起慢慢商讨。

而母亲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儿子已经快40岁了,结果娶了个快60岁的女儿, 已经不可能为陈家文生下一儿半女的。

这样一来,陈家到了陈家文这里可是就要

绝后>

了啊。

但是陈家文则表示,自己不要孩子,只要庞红琼,只要二人在一起,就算以后她比自己先死,自己也心甘情愿。

自己也想给庞红琼一个家。

但是庞红琼却表示没有母亲的祝福,还是离婚算了。

于是陈家文拉着庞红琼的手,跪倒在母亲面前。

庞红琼跪倒在地,拉着母亲杨发莲的手表示,自己与陈家文没有孩子,但是自己的孩子以后会好好照顾他的。

面对儿子与儿媳跪倒在地上的苦苦哀求,杨芳莲最终还是谅解了儿子儿媳,尽管这种谅解迫于无奈,尽管她还是很难接受儿子没有后代的事实,但是为了儿子的幸福,父母只能默默祝福儿子儿媳。

而陈家文与庞红琼这场突破世俗的婚姻,最终还是迎来了圆满的结局。

最后还是祝福陈家文与庞红琼,白头偕老吧。

来源:秦朔朋友圈

关键是怎么让中产阶级养三胎

原创 悟00000空 秦朔朋友圈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后二十天、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1980年,党中央以公开信的形式提倡“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12月写入宪法;2016年1月,放开二胎政策全面实施。从上世纪7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酝酿阶段算起,我国已经实行了近4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

40年差不多就是两代人,如果计划生育政策彻底实施到位,那么人口差不多就会缩减四分之三,第一代100对夫妇共200人,会变成第二代的100人,第三代的50人。这种趋势是可怕的。

还好,少数民族享受计划生育优惠政策,此外体制外的人,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以及改革开放后第一批高净值人士,冒着风险多生了一些,甚至有的体制内的人就算被革公职,还是多生了一些。

当然这不是说计划生育工作做得不到位,这条战线的工作是很到位的,有几百万人奋斗在一线,从后来的人口普查结果就知道他们的工作成果,从各个时代的标语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该流不流,扒房牵牛”“少生优生,为国立功”“朋友,你实行了计划生育吗?”

有的西方政客咄咄逼人地指责中国搞计划生育是侵犯人权,然而当被问及中国人口有多少、可耕地有多少时,他们一脸茫然。

控制人口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如果养得活,谁不希望自己国家的人口多一些。新中国成立不久,第一代领导人就意识到粮食的压力,考虑是否控制人口。大跃进初期,领导人以为看到了希望,认为不必控制人口了;后来发现,情况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还是必须控制人口。

这种想法也是很自然的。过去几千年,人类的人口和产出一直在很低的水平徘徊,有一个天花板,到达最高限后,饥荒、战争、瘟疫就使得人口急剧下降,下降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

个别时期地区更吓人,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屠川之后的四川,有一个县,只剩下900人,一年间又被老虎吃掉了一大半。到达最低谷后,人口又开始爬升,慢慢到达天花板后又急剧下降。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了几千年。

一直到科学革命之后,特别是近两三百年,人类的人口才大大增加,产出也大大增加,而且是指数级的增加,使得之前几千年人口的那条线像是躺平在地面的直线,中间的波动肉眼都看不清。

进步论是在科学革命之后才出现的,之前人类基本“躺平”,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了,社会就是这样了,一切都不会变了,就是变也只会变坏。所以他们都倾向于尚古,认为古远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中国也是这样,士大夫几千年的努力就是要回到有礼的周朝,所谓克己复礼。

直到科技革命之后,人类才发现,原来社会是可以进步的,而且好像可以不断进步。随着人类的知识、生产力与日剧增,可以利用的能源越来越多。每次当人类觉得能源不够时,就会出现新的技术,可以让人类利用新的能源。

有人认为,只要人类的知识、生产力增长得足够快,能源危机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人类目前利用的能源,相对于太阳给予地球的能量,是沧海一粟。人类一年使用的能源只是太阳照射地球一个半小时的能量而已。

粮食更不在话下。自然的、技术的原因导致的饥饿早已不存在了,现在一些非洲国家的饥荒完全是政治因素导致的。如果政治允许,美国一个国家可以种足够的粮食养活全非洲。美国的农业占GDP的2%,他们的农民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政客需要请求他们少种粮食,免得供应过剩导致一系列问题。

不管怎么样,我们建国初期以及后来的几十年,粮食短缺一直是一个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前一阵刚去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老倍受老百姓景仰,简直是救命菩萨。

总之当年计划生育政策无可厚非,也许我们现在希望这个政策当年执行的时候,不要执行得那么到位,力度不要那么强,那么现在的人口压力就会小一些。不过,也不用担心,同样的执行力也会出现在三胎政策上。

只是有一点,鼓励生比禁止生难多了。禁止生,比较简单,让他们吃药、用避孕套、戴环结扎……。但是怎么让大家生呢?似乎不可能搞“该生不生,牵牛扒房”,因为首先很难鉴定“该生”这个概念。

现在很多人不孕不育,就是想生也生不了,各大医院生殖中心相当忙碌。不是不愿意支持国家建设,就是生不出来,怎么办?这不是道德问题,是技术问题,用组织的方法也解决不了。

要么让育龄青年全部到生殖中心去做检查,一切“正常”的贴上“该生”的标签,然而生殖中心对于是否“正常”也很难判断,有的夫妇被认为一切正常,但是就是怀不上,这个事情太复杂,有很多不可量化、不可控制的因素。

万一被贴了“正常”的人经过多年努力还是怀不上,怎么办?当然他们可以做试管婴儿、代孕,但是这些服务的价格不菲,是不是可以给他们补贴?

当年超生罚款倒是收上去了相当巨大的一笔钱,光张艺谋一个人就交了748万人民币,不过计划生育团队这么多人,做这么多工作,费用应该也是蛮大的。

想来想去,鼓励三胎的政策要切实执行,关键是得让大家自愿生。要让大家自愿生,得让大家既有生的意愿,又有生的能力。

生的意愿,理论上是基因自带的。对于基因来讲,人生的意义就是生,繁殖后代,拷贝基因。人类的设计寿命就是下一代的下一代可以独立生存,原始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差不多就是这个设计寿命,35岁左右。后来社会发展了,平均寿命提高了。不多,就算是现在,大多数人的有效生命时间还是基本上都消耗在安身立命、养育后代上。

除了基因的因素外,生育后代的意愿还取决于物质的考虑,主要是养老。在金融发展之前,养老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子女,现在的金融学家还是会说,子女是最好的金融产品,能最好地实现财富在时间维度的转移。古代,金融不发达,养老只能靠养儿,所以形成了多子多福的人生智慧。现代社会当然不同了,可以养房防老,养儿防老倒变得不靠谱了,要是碰上啃老族,谁养谁还是个问题。除了房子,还有保险产品,还有很多其它金融产品,可以长期带来收益,确保老有所依。

所以,如果有足够的储蓄,进行了比较明智的投资,那么养老完全不必靠养儿。当然,如果没有储蓄,那么金融产品帮不上忙,形不成资产,养老还是得靠养儿,还是多子多福,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抓得这么严,农村地区还是有超生队。

农村地区超生还有一个因素,是千年宗法社会的遗毒,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还只是指男孩,女孩不算。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

除了基因、物质、道德的因素外,还有一个是精神的因素。生育后代这件事情本身让人觉得有价值,孕育一个新生命,抚养成人,教导、陪伴,自己也成长、修炼,是件很神圣、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决定生育意愿的四大因素。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史表明,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生育的意愿会下降。中国也会一样。

显然,物质方面已经没有养儿防老的必要;在国家和市场取代家庭、氏族实现社会各项功能后,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而不是家庭,更不是家族,传统宗法观念已经很难起作用;精神方面,现代社会有很多其它渠道实现精神上的需求,实现自我,不必通过养育孩子;至于基因的影响,基因对现代人的左右力似乎越来越弱了,基因玩弄人的时代过去了,有时倒是被人玩弄。

所以现在的人,生育的意愿不像以前那么强了,不少人不愿意生育,丁克家庭很多,有的连结婚都不愿意结,结婚率和生育率都在连连下降。佛系青年成批躺平。

当然,低收入的人群,他们的生育意愿还是挺强的,正如前言,养老需求、宗法观念还是继续存在,所以生育意愿继续存在。他们生得多,还有一个概率上的考量。由于条件限制,他们抚养孩子的方式是粗放经营,平安长大也很少有出息,所以只得多养一些,搏个概率。

社会顶端的高收入人群,他们的生育意愿也一直挺强的,家大业大,没有人继承太可惜了。而且,没有一定的人口基数,很难挑选出色的下一代掌门人。

新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就碰到了继承人的大问题,早年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只有一个儿子,或者一个女儿,后来忙着创业,没有时间、精力考虑子女多少的问题,等到想退休的时候,发现就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又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继承家业,如之奈何。

据说高盛家族有个家规,要获得继承权,必须先生满五个儿子。这很有道理,到第三代的时候就至少有25个候选人,去掉没有意愿的、没有能力的,总有一个能继承家业。到第四代的时候,选择的范围更大了,有125个,出个优秀继承人的概率更大了。

我们现在常常看到所谓中国最富有的家族评选榜单,实际上很多都名不符实,就一两个孩子怎么称得上家族呢?好在,他们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对儿媳妇、女儿提出了相当高的生育要求,每养一个孩子都有重奖,家族企业的股权、别墅、豪车、珠宝,等等。

有一个极端的故事,一个企业家在美国代孕了12个孩子,请了12个保姆,一人带一个乘坐航班带回来养。三胎政策在这个人群中不愁落实不了。

真正不愿意养三胎的是中间这层,他们连二胎也不愿意养,更别说三胎了。有的连一胎都不养。所以说,关键是怎么让中产阶级生二胎、三胎。至于社会的一头一尾,不用政府操心,他们自己会生的。

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品质民主的前提条件。不过,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碰到一个问题,当它们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当一大部分中产阶级重新降回了低收入群体,“橄榄型”结构又回到了原来的“金字塔型”结构。

这个过程也是不可避免的。生物学决定,人类的才能只集中在少数人那儿。农耕社会比较简单,有才能的人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再加上统治者刻意设计制度,让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力量都差不多、都很弱,以便统治,所以这些人的才能更发挥不出来。工业社会比农业社会好一些,这些人的才能稍稍发挥出来一点。

到了现在的社会,知识经济,又是自由民主的政治,这些人的才能就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了,交通技术、通讯技术等科技的发展更使得他们一个人可以服务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赚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钱,富可敌国。

才能相对平庸的竞争对手根本赚不到钱了。社会两极分化加速,不仅退回到金字塔型结构,甚至有变成艾菲尔铁塔的趋势。

怎样的家庭算中产阶级家庭呢?很难定义,米尔斯1951年出版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是西方论述“中产阶级”的经典著作,虽然是70年前出版的,对于分析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还是有一定帮助。中国近年的《新中产白皮书》等社会调研报告,也可以看看,大概有个概念。

有些白领甚至金领同学很谦虚,认为自己算不上是中产阶层。不过考虑到中国还有好几亿农民,但凡在一二三四五线城市里有比较体面工作的人群都应该算是中产了。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明显的城乡二元社会。据说这两年会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那将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中产除了没有生育的意愿,还缺乏生育的能力,后者可能人数更多。当生育在物质、精神、道德等方面的“利益”消失,而“成本”又奇高无比、无法承受时,当然谁也不愿意生了。

第七次人口普查,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如果刨去农民、高收入人群、少数民族的“超生”,中产的生育率就更低得可怕了。生育率全世界最低,生育成本全世界最高。

如何降低生育的成本呢?梁建章先生已经讲得很全面了,住房支持、税收支持、托育服务、生育休假、教育减负。

此外,笔者建议,单身妈妈生孩子应该享受与非单身妈妈一样的待遇,她们的孩子也应该享受与非单身妈妈的孩子一样的待遇,比如报户口、上学等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非婚生子和婚生子就享受同样的遗产继承权。孩子是孩子,婚姻是婚姻,现在社会要的是孩子,有没有结婚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单身妈妈养得活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对社会来讲还不是一样的孩子嘛。

估计以后愿意生育孩子、但不愿意结婚的女生会越来越多,男生也越来越多,这群人我们不要拒之门外。

还有生殖辅助产业,要鼓励支持,人工受精、代孕对提高生育率十分重要。毕竟只靠85后、90后自然生养,压力还是蛮大的,85前甚至70后如果愿意贡献一份力量,我们也应该欢迎。

唐宋的法律规定,如果妻子无后,不能马上休掉,必须等到她50岁之后才能休。这和妇女的平均绝经时间差不多,可见古人的智慧。1971年之后的妇女现在都不到50岁,可以努力一下的。现在的营养条件、医疗条件比古代好得多,希望还是蛮大的。

还有取消重婚罪等极端措施,万不得已,不要实行,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得不偿失。

目前看来,住房支持无疑是鼓励中产阶级生育的最关键举措,之前梁建章老师提出过每生一个孩子奖励100万元人民币,然而100万在一线城市根本解决不了住房问题。

他这次提出,在高房价地区,一孩房价九折,二孩七折,三孩五折。这是个非常实际的好建议。

或许可以再加个限制,财富超过一定数额的家庭(两代一起算)不享受此优惠。反正,高净值家庭本来就要多生的,也不缺钱,就不必在他们身上浪费钱了。

此外,要降低房价。降低房价最根本、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的方法就是增加供应。香港所谓弹丸之地,其实还有很多土地没有开发。上海更有大量土地可以开发,特别是浦东。能用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因为后者会扭曲激励机制,导致资源错配,降低效率,影响社会总福利。

自上而下出台各种行政规定不允许房价上涨,但同时,住房供应量不增加,刚需又不下来,房价怎么可能下得来。因为供应量迟迟不增加,社会只好降低需求,降低需求就变成不生娃。不生娃,人口又急剧萎缩,政府又心急如焚。

土地财政和娃,好比熊掌与鱼,不可兼得。不要因为现在的收入杀鸡取卵,牺牲将来的收入。是时候做出选择了。

除了住房,另一个重大挑战是教育,教育内卷让政府忧心如焚,频频出手打击校外培训机构。在6月1日儿童节这一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对新东方、学而思和精锐教育等13家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重点检查,分别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150万元。

此前有小道消息称,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即将出台“双减”政策,知情人士透露,随着新政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将面临假期不得上课,学科类和素质类教育培训机构不得上市,教育培训机构不得做任何广告。这些公司股价应声大跌。后来又辟谣,股价又大涨。

“不得上市”“不得做广告”,这两项比较好执行,也应该执行。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和医疗是相似的行业,在很多国家,医疗企业是不允许做广告的,至少某些产品和服务是不允许做广告的,毕竟这不是普通的产品和服务。教育产品和服务更不是普通的产品和服务了。所以不允许做广告很合理。这样也就意味着企业只有靠口碑才能扩大影响力,有利于真正优秀的企业胜出,避免某些人靠资本的力量劣币驱良币。

但是,“假期不得上课”这一项似乎很难执行,窃以为也不应该执行。如果不允许新东方等校外培训机构假期上课,真正有钱的家庭还是会高价聘请私人教师上门辅导,是不是还要规定家庭教师不允许上课呢?可是如何鉴定是家庭教师呢?家长可以说他是我家的远房表叔,来帮忙的。或者有的家庭母亲或父亲是全职妈妈、全职爸爸,文化程度也比较高,自己辅导孩子,这个允不允许呢?

如果这些都允许、就不允许新东方这些机构假期上课的话,那么最后真正吃亏的还是中产阶层。他们要么得付更多的钱请“家庭教师”,要么放弃假期培训。

本来,新东方等机构的存在使得课外教育更平民化,它们组织家庭教师,安排课程,使得课外教育这个事情标准化、批量化、流程化、工业化,进而降低了成本,使得中产阶层也可以负担得起。他们的孩子于是得到了和高净值人士的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

好比以前的私塾,族中推举贤人当私塾老师,族中富有的家庭支付老师的费用,提供上课场所,族中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进私塾读书。因此,寒门弟子可以得到和豪门子弟差不多的教育机会,所以能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正是这种较高的社会流动性大大提高了各朝代的稳定性。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乡族私塾,估计这些朝代不会持续这么久。

某种意义上,现在的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就是把“私塾”扩大到了整个社会的层面,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全国招生,付了学费,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这是寒门弟子最公平的教育机会。

如果假期不允许他们上课,而富家子弟可以通过请家庭教师、父母辅导继续上课,那么对寒门弟子不是更不利了吗?因为最后升学考试还是一样要考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新东方好比肯德基、优衣库、耐克,或者西贝、海底捞、安踏。有人说肯德基是普通老百姓能够吃到的安全性最高的鸡了,优衣库是普通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质量最高的衣服了,耐克是普通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质量最高的鞋子了。同理,新东方是普通老百姓能够付得起的质量最高的课外培训了。如果不允许肯德基、优衣库、耐克营业,富人的生活不会有任何改变,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会大打折扣,他们的生活成本会大大增加。

真正要改革的是考试制度,好比真正要改革的是“科举制度”,而不是关闭“私塾”。在科学革命、地理大发现之前,培养只会做八股文、不会造舰炮、不会炼油炼钢、不会种亩产高的水稻、不会自动化织布的“人才”问题还不大,闭关锁国,玩我们自己的,但是等到西方漂洋过海来敲门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

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这是国富民强、社会不断进步的终极动力。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的确要改革,但这又是另一项任务了,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但也只有当教育实现了从培训学生应试到培养学生创新的转变,我们才能真正“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无忧助孕助孕网 无忧助孕助孕网网站地图